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,这不仅是横亘在百姓心头的“鱼鲠”,更是一道困扰各国政府的世界性难题。作为一个飞速成长起来的新兴大城市,深圳医疗卫生领域更面临总量不足、结构不均衡的“青春期”难题。
如何以高强度的公共财政投入快速补齐卫生这块短板?自2009年深圳医改启动以来,市财政部门在持续加大卫生投入的同时更创新投入机制,创出了一条“精准滴灌”型的卫生投入新路。
深圳把脉卫生投入难题
短短35年间,深圳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崛起。虽然GDP的成长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奇迹,但是对于医疗卫生领域这样需要时间与传承进行积累沉淀的行业,深圳却像一个“青春期”发育过快的孩子,显得捉襟见肘。
来自深圳市财委的最新调研数据显示,目前我市的三甲医院只有10家,而北京、上海、天津和广州分别有44家、36家、29家和34家;我市千人床位数2.88张,仅为北京、上海、天津和广州的50.0、36.3、71.5和50.9;全市有1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,而北京、上海、天津和广州分别有165个、137个、38个和98个;我市每千人医生数为2.49人,仅为北京、上海和广州的60.7、60.7和80.3,与天津持平;在我市认定的6166名高层次人才中,医疗卫生人才仅占1.6,医疗卫生领域有影医保参保人拨付缴费补贴。
如此高强度的财政投入,政府部门有什么手段能够保证财政资金投入的高效率?
市财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12月2日,深圳市正式发布了《深圳市公立医院运营绩效评价指导意见》,对公立医院实行实度综合目标管理,并对完成情况从功能定位、公共服务、创新发展、成本效益、经济管理、社会满意度等六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,评价结果与公立医疗基本医疗服务补助、医保支付以及领导班子薪酬、任免、奖惩等直接挂钩。